教学过程
听《上学歌》 三遍。
师:逐句朗读。 生:逐句跟读。
师:逐句解释(中文或英文)。 生:用英文或德文解释。
要求学生每读完一句话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在A4纸上画出相应的场景。
再听歌 三遍
播放伴奏,学生尝试自己唱出
注音田字格
《上学歌》注音版 手写体 田字格 : 点击下载
使用说明:下载后可打印出来供小孩描红
教材浏览
义务教育教科书 《语文》 一年级 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: 点击阅读 页码:6
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– 相关视频课程
为什么教《上学歌》?
以下内容摘录自:苏瑞《上学歌》选入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意义课外语文(下)2018
一、《上学歌》与课程标准的分析
(一)《上学歌》的创作与发展
《上学歌》是石顺义作词、段福培作曲的一首儿童歌曲。歌曲旋律流畅轻快,歌词通俗易懂、生动形象,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。歌词通过拟人的手法,模拟了儿童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,以及与太阳、花儿、小鸟的趣味互动,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氛围,抒发了少年儿童背着书包上学的欢喜,也表现了他们对学习的憧憬、对劳动的热爱,以及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的美好愿望。《上学歌》从创作至今,常以儿歌的形式被一代一代人传唱,但也作为课文在八九十年代的课本中出现过,如苏教版的教材,但后来又逐渐消失,直至部编教材的出版将其选入教材,才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。
(二)课程标准与《上学歌》
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版)》(以下简称课程标准)中“教材编写建议”的第五点提到,“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,具有典范性,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,题材、体裁、风格丰富多样,各类别配置适当,难度适当,适合学生学习。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”。首先,《上学歌》课文押韵整齐、声调规律,本是音乐教材中的歌曲,却被选入语文教材,让学生唱进语文,“ao”作为开口呼韵母,朗朗上口,利于带动学生情绪。教育强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,而往日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,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。内容上具有激发学生爱国情感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丰富内涵,可谓是“文质兼美”,同时具有整齐的句式。另外,从50年代创作之初直至今天,《上学歌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走过童年,是老少随口能哼唱的歌曲,承载着一代“老孩子”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,成就了他们美好的记忆,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作品。《上学歌》作为一首广为流传、具有历史的歌曲,第一次被选入语文教材,也是被开发出的高质量课文。
二、《上学歌》内容分析
细看歌词,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可谓微言大义。简短的课文,却有深远的意义。
(一)有利于文化的传承
一个时代有一个语境,50年代的中国百废俱兴,虽然这首歌诞生在水深火热的年代,但时过境迁,当时听这首歌的那代人青春不再,更多的是后代依偎在他们的怀里,听他们轻轻哼唱这首儿歌,听他们讲那些过去的故事。这样简单而质朴的儿歌承载了老去的孩子们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,使儿歌在流传中变成经典,也使无数“老孩子”的美好回忆得以承载。这样的儿歌跨越时空、富有永恒的魅力,代代相传,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。
(二)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
歌词中提到“我去上学校,天天不迟到。爱学习,爱劳动”,这是作为一个小学生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。在2004年3月29日国家教委颁布的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中第十六点提到:按时到校,不迟到,不早退,不旷课。一首简单的歌曲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,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,而不是不能做什么,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(三)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
一方面,歌词中“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”在编入部编教材时实际上是由“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”改编而来的,这样细微的改动体现出教材的编写意识形态的渗透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同志对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相关论述。所以,将“人民”改为“祖国”,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,而教材选入《上学歌》任人传唱也体现了让“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”,是重视意识形态的表现,增强民族凝聚力。另一方面,爱国主义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自己的祖国累积巩固起来深厚的情感,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美德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迈入社会,“爱祖国”作为先入为主的观念,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,在学生不断的成长与学习中被接受,逐渐内化,由衷地热爱祖国,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。
(四)有利于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引导
自古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及从十八大提出“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,保护自然”的理念,再到十九大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直是国家、人民不可忽视并且应不遗余力解决的问题。而课文中的太阳照、花儿笑、小鸟问好等情景简单而美好,在无形中引导了学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
参考文献:苏瑞《上学歌》选入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意义课外语文(下)2018null